学位〔200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军队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现将设置方案印发给你们。
有关试点工作的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附件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附件二:关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二OO五年三月十五日
附件一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实际工作。
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
五、入学考试采用初试和复试相结合的办法。初试实行全国联考,复试由招生单位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着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考核。
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强调应用能力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七、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
八、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附件二
关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统筹规划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积极进行学科结构、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设置审批办法》,经研究、论证,拟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1、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体育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对体育人才的素质、层次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已成为人们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是丰富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体育正在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不仅改变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这是世界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体育正朝着全民性和终身性发展,对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和康复体育、休闲体育、职业体育及家庭体育等都已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追求少年儿童的健康发育和聪慧,中青年的精力充沛和健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等,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潮流。同时,体育运动在弘扬、培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体育的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和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体育人才的素质、层次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建立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人们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休闲娱乐健身功能与个体的生活品质和生活需要融为一体,巨大的群众体育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建立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3、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迫切需要。
200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5部委共同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学生的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体育锻炼不够。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参加力量、耐力和运动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趣味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因此,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建立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体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建立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必须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
(二)有利于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工作者队伍中,存在着学位层次偏低、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完全适应的现象。
1、截至到2003年,我国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已达33.8万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在高校仅为8.7%,在中学不足0.2%。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训练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目前,国家、省、地、市级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部门管理人员约有20余万人,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数相当少。体育系统培养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有效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其优势、合理使用这些人力资源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3、自国家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3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32.6万人,增长十分迅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全民体育健身的质量和发展,影响着小康社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更高需求,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
4、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际体育交往日益频繁,对国际性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截止到目前,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的仅有228人(比古巴还少200多人),且职务普遍偏低,很少有人进入核心层,这与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体育知识和综合素质与技能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发挥体育在国际交往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三)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
1、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体育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保留原有的研究型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有必要引入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2、体育技术教学和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及运动项目管理是专业化程度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职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体育理念和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而且必须具备较好的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心理调节、队伍管理、临场指挥等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如形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运动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因此,专业学位教育符合体育学科特点和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目前,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入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要求上,都是按照二级学科,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体育高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因此,必须对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把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综上所述,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体育学学科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形成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具有了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实践基地,同时,拥有广大的生源需求,为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已具备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我国体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和发展为设置体育硕士
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国共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为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已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在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已经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年来体育院校不断加强与竞技体育运动系统的合作,不仅为体育院校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道路积累了经验,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适应体育职业教学的经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同时,我国已步入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在体育运动训练、竞技比赛以及赛事组织策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作为优秀的体育岗位实践导师参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三)具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实践基地
体育硬件设施的大幅度改善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运动实践和科研培养提供了优质条件。国家、省市运动训练基地的建立,社会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不断改善,为运动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许多院校都兴建了综合体育场馆,添置了大量的体育运动装备,建立了各级体育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图书信息网络服务设施和机构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四)拥有广大的生源需求
如前所述,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大量体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知识更新和综合素养与运动技能的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他们提高整体素质和从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者、策划者、宣传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源。
三、设置和试办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深化改革,确保质量,突出特色,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建立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培养目标:培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招生对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
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课程设置分为三类: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核心课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专业领域方向课是使学生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选修课是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教学、训练、组织及指导实际,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论文内容强调体育理论知识在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体育社会指导等实际中的应用。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组织实施: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成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和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